大境中学教师认为,学生有差异,在学习上总存在个别化问题。有时学生碰到难度大的习题,只需教师在方法上指导、稍加点拨即可解决。而如果缺乏指导,学生往往要化费很多时间。为此,老师和学生约定,放学后到指定的教室咨询答疑,开设一个“门诊”服务。这样学生不再为放学后找不到老师而发愁,可以带着问题前来解决“疑难杂症”。老师的门诊深受学生的欢迎。
“门诊”服务做法有利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一种满足学生个别化教学的好途径。这在当今价值多元化、教师的责任与现实功利主义出现某些矛盾的情况下,老师的“门诊”折射出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流,折射出人民教师的崇高师德。为此,学校“义务门诊”作为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大境中学教师“义务门诊”已经形成制度。老师们关心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把“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基本内容具体化,倡导教师的责任和诚信。
教师们组成了“义务门诊”志愿者队伍。根据教师报名的情况,年级组负责协调,挂出每一年级教师“义务门诊、挂牌服务”告示牌。每天下午4:15开始教师在指导的地点“坐堂”,解答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到最后一位学生满意离去。现在,“义务门诊”已不仅仅解决上课“没听懂”的问题,已发展为师生沟通的一种形式。“义务门诊”的形式和环境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教师的真诚关心,使学生愿意袒露心中的秘密,在老师帮助下排除心理困惑,克服自卑,增强信心。“义务门诊”也有助于教师从学生反映的问题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及时反馈调整,加强课堂教学针对性。
“义务门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与其相结合的任课教师与学生长谈话制度、班主任与学生笔谈制度、教师家访制度、学生参与教育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使教师将责任和诚信融于教书育人之中,树立了新时期教师的形象。
“义务门诊”开设以来,大部分同学已养成这样的习惯:放学后到“门诊”室走走,学会怎样解题,也学会怎么主动学习。自己的任课教师不在,可以听听其他老师意见;也可选择与自己喜欢的老师进行交流;更可将问题写在纸条上,压在老师的办公桌上,让老师抽空或在“门诊”时间给予特约帮助。一位学生会干部这样说:“‘义务门诊’成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纽带,老师们用奉献精神激发了我们的才智,开启了我们的心灵,教会我们真诚待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