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并推进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组合式”课程建设

发布日期:2016-01-06   来源:   

2015年,学校深入开展语文、英语学科“组合式”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打破必修课程和课时的常规模式,以“基础必修课+模块选修课”组合设计课程,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在完成共同必修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分阶段、分模块、分专题、分程度地“自由组合”课程学习。学校开发了“组合式”课程校本教材,积累课程案例和成果,学校十二门基础型学科构建了组合式课程实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系列与组合式课程配套的微课程,率先在高一年级下学期和高二年级上学期全面全部基础型学科实施组合式课程教学,同年课题《新背景下高中学科“组合式”课程构建及实施价值研究》入选《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二轮市级项目并进行了开题论证,学校以此为契机,将继续深入并在所有基础型学科全面开展组合式课程构建实施。

组合式课程旨在打破原有课程模式,探索学生在共同基础学习时保留班级、在不同基础发展学习中走班上课,构建学校组合式课程体系,以两种形态组合、整合课程学习,实现一门学科班级授课和选课走班充分融合的新课程形态和实施策略。学校构建校本组合式课程体系和微课程设计,满足不同学业基础、不同能力倾向、不同兴趣特长、不同成就取向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课程的多样选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探索基础型课程育人新方式、新方法与增长点,提升教学的优化程度,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如语文、英语学科开展的“组合式”课程以“基础必修课+模块选修课”组合设计课程,构建了语文“22”、英语“3+2”课程模式,语文2和英语3都为基础课程,“+2”都为模块微课程选修;语文“+2”课程以“三模块+多阶段”设计,学生可以分阶段、分模块、分专题、分程度地“自由组合、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拓展基础型课程的学习内容、空间,增加基础型课程的选择性,进一步提高教学优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