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天地

【论文选登】语文课和民族精神

发布日期:2007-09-04   来源:   

语文课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有先天优势。

一、于经典读本中,进行文化积淀

在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必不可少的孔子,被美国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警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文化中的有为主义,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指出,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有人说儒家是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先驱。

学生可从《论语》七则中读到孔子推崇颜回的原因,读到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的终极价值目标,感受到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孟子二章中》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使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

语文课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灿烂夺目闻名于世。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新老教材中都选取了大量的经典的读本。

老教材中《诗经》中《蒹葭》、《硕鼠》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的《论语》中《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座》《孔雀东南飞》苏轼《石钟山记》欧阳修《伶官传序》

新教材中孔子的《论语》七则;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诸子说水》中涉及孔子、孟子、老子、孙子等大家的言论;《礼记 学记》选段唐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诸如此类的优秀篇目随手可得。对于我们的学生说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同时,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进行积淀。

二、于民族语言中,培养爱国情感

从文学样式的的发展来说,从诗歌开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论是最初吟唱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是明清令人手不释卷的四大古典名著,无不显示着中华语言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有百姓的积极需求的推动亦不乏朝廷大张旗鼓的官家投入。从《诗经》的四字句到唐诗的五、七绝律到宋的各类词牌,无补透露出中华人民的智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有大量的空间和时间体会民族的语言发展,可以通过文本的反复吟咏增强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于广泛阅读中,蓄势待发

有比较才有感悟,有比较才有发展。任何一个个体在进行社会化的时候,接受和选择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广泛阅读中包含着对于现当代本国文本的阅读也,包含在语文课中进行大量优秀外国的选文的阅读。诸如泰斯特的《记住我》、蒙田《热爱生命》莫泊桑的《项链》、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东山魁夷《飞鸟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冲撞。而这种阅读为他们于比较中更好的体会本国的语言文化提供了条件。

在《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的民族精神内涵,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学阶段遵循知行并重、活动诱发、理想激励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宏扬民族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文化底蕴、创新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和科学精神。

语文应该利用先天优势,责无旁贷的上好特殊的一课。使教育不仅显示出即使效果,更使教育的延时效果大放异彩!

作者: 吴继琼  发布时间:2006-11-13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