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天地

【论文选登】生命科学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尝试

发布日期:2007-09-04   来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那么如何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高中生命科学学科教育的过程,有机渗透,贯穿始终呢?可以有如下一些尝试。

一、用古今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记得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感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为了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出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回顾历史: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分类方法比西方著名分类学家林奈的方法问世早了近二个世纪。我国60年代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和牛胰岛素的空间结构。把握现在:如我国参加称为生命科学史上“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在第一阶段出色的完成任务。如在讲到“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水稻杂交育种方面一直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最近我国科学家还独立自主绘制出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更为解决全球人口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展望未来:我国转基因植物技术研究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通过大量的事实的介绍,让学生领略到我们的祖先和前辈非常了不起,值得炎黄子孙自豪和骄傲,而今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二、 通过危机教育,引发民族使命感。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成就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学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清我国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让学生在危机感中引发更深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讲述植物的资源保护时,说明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在大量流失,近千种植物处于濒危状况。讲授生态平衡时向学生介绍,由于防护不力,大兴安岭数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火灾,给森林资源带来的严重损失以及用于灭火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后果等。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与祖国人民的生活、食物来源直接相关,切不可等闲视之。

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正视我国与世界科技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例如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对植物已进行了细胞分类学和化学分类学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却只是刚刚起步。又如我国生物技术方面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生物安全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远远落后于生物技术,物种的大量流失、基因的莫名外流、外来入侵种的侵犯等等如不及时防御,后果将不堪设想…… 通过这些比较,让同学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在忧患意识中倍感紧迫性,激发他们发奋自强,刻苦学习的精神,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的使命感。

三、以名人为榜样,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的心目中,榜样的动人事迹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进取心,能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爱党爱国的印记。例如,讲述明代李时珍参考文献800余种,并结合实践,亲自上山采药,收集民间的经验,历时27年,撰成《本草纲目》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历经艰辛,为解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的杰出贡献......并且不少的美籍华人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例如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年度大会上,美籍华人王晓东和其他70多位美国科学家一起,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新一届院士。这些爱国名人,值得我们热情歌颂,使学生认识爱国光荣,自觉培养爱国情操,作新一代的爱国者。

另外,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很多科学原理都是通过一代代许多科学家不畏艰险、磨难,勇于探索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探索生命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意志力,同时把当今世界生命科学、生物世界的发展及时通报学生,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总之,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可以深入挖掘生命科学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逐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作者: 周俊英  发布时间:2006-11-13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