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家园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

发布日期:2007-10-08   来源: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重要原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通知》也明确指出:“进行劳动教育,认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不仅是表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而且关系着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
  江泽民同志在一九九四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当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近年来,上海教育系统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情况,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比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应该看到,目前本市青少年学生的劳动观念,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教育,还是相当不够的。为了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增强德育实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现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在本市中小学多年开展劳动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
劳动教育目标
  进行劳动教育,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生活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工厂、农村和社会生活的体验,懂得劳动的价值,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增进对大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初步培养具有从事现代生产,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严格确保社会实践的时间,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小学阶段目标
  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加深学生对大自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简单技能;通过生活实践和《生活与劳动》等课程的学习,从小养成自立、自治和动手创造的精神,初步培养和他人协作的能力。学生每天确保有20—30分钟的劳动时间。此外,小学高年级每年利用节假日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不得少于20小时。
  初中阶段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我服务、家务劳动、技能性劳动、校内外公益劳动,掌握一定的家政、生产工艺及社会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养成自觉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遵守劳动纪律的好习惯;树立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培养不怕脏、不怕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劳动人民品德,增强家庭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每天确保有30—45分钟的劳动时间。此外,每年利用节假日参加义务劳动的时间不得少于30小时。
  高中阶段目标
  自觉承担家务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工农业生产劳动,了解工农业生产劳动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从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树立向劳动人民学习,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和服务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生每天确保有30—45分钟的劳动时间。此外,每年利用节假日参加义务劳动的时间不得少于50小时。
劳动教育内容与要求
  一、小学阶段:
  低年级以自我服务为主,辅以适当量的家务劳动。教育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年级在巩固低年级劳动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适量增加家务劳动和一定的公益劳动,初步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本领和简单的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的持能。高年级在巩固低中年级劳动教育成果的同时,以家务劳动为主,结合公益劳动和适量的技能培养,初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逐步培养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品德。
  劳动教育项目可以分出擦、洗、理等三大系列,各校应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深浅不同的要求,如低年级学生要求学会擦桌椅、洗碗筷、理书包;中年级要学会擦楼梯、墙壁,洗手帕、内衣,整理房间;高年级学生参加擦地板、洗衣服、理蔬菜等劳动。
  技能性劳动也可分出层次,如低年级可学用订书机,学扎、结、剪等小技能;中年级可学编织、使用简单家庭生活用具;高年级可学做手工、篆刻,学习简单的缝补、裁剪等技能。
  农村小学生可因地制宜,适当增加些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对拣、摘、养等技能性劳动,学校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劳动要求。
  二、初中阶段:
  初中学生自我服务应努力做到生活自理,形成较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家务劳动方面,积极主动分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如洗烧、理等家务劳动。积极参加校园、社区的环境卫生、绿化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公益劳动。城市学校要建立学工基地,创造条件与农村挂钩、建立农村考察点,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简单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农村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当地农业生产劳动,初步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要按劳技课课程标准认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开展技能训练。
  三、高中阶段
  高中学生自我服务应完全做到个人生活能自理,具有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能够胜任家务劳动。在校内外公益劳动中,能积极承担学校、集体交给的校园环境卫生和食堂、图书馆、实验室内的各项公益劳动,并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各校要认真组织高中学生参加每学年二周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建立好劳动基地。农村高中学生重在加强农业劳动实践,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感情,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加工业劳动实践。要按照劳技课课程标准认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并能应用家用电器等安装、维修技能为家庭和社会服务。
  指导各年级学生参加各项劳动,既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也要注意在巩固前阶段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劳动教育基本原则
  实践性原则。劳动教育应以动手操作为主。专职教师、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要有机地结合学生所从事的劳动内容,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做到教、学、做合一。
  迁移性原则。劳动教育的过程,是德、智、体、美、劳互相渗透,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育人过程,因而要把学生劳动意识转化为劳动态度,把劳动技能转化成劳动习惯,并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劳动观念。
  量力性原则。劳动教育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劳动内容和项目,既要确保必要的劳动时间,又要严格控制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劳动教育还要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组织劳动的内容。
  综合性原则。根据劳动教育的特点,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综合教育。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三方面有机结合,进行劳动技能素质的综合训练与培养。
  巩固性原则。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既要有分层次的目标要求,又要注意在巩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教育切忌搞“一阵风”或“学一样丢一样”,要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形成观念,养成习惯。
  时代性原则。时代在不断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充实。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一、劳技课教学
  中小学劳技课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必须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和高中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克服困难,开足课时,开齐年级。具体做到“五个落实”:即课时落实,设备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管理落实。
  二、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
  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形成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注意与家长配合,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提出不同的目标、内容与项目。家长应根据学校要求,予以指导、督促与训练,各校可设劳动卡等反馈制度进行检测与制约。
  三、公益劳动与社区服务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好事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应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统一安排,努力做到定人、定时、定岗,对每位学生每学期参加公益劳动的情况要有记载,并作为品德评定的依据之一。
  四、兴趣活动和勤工俭学
  除了劳技课、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之外,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兴趣活动更具有感情色彩,更能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培养劳动观点、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各中小学校可安排每周12节课的时间开展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活动。每个学生三年中必选一门与劳动教育有关的选修课或活动课。此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勤工俭学。学校可结合校办厂生产项目及学生年龄特点,安排适量的劳动内容。
  五、工农业生产劳动
  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对于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确立以及加深对社会的了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键在于精心组织。农村中学在农忙时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量的农业生产劳动,高中每学年要安排两周时间参加工业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商业和服务业劳动。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要有明确的目的,相对稳定的基地,周密的计划安排和配套的管理制度,切忌“放羊式”。高中学生参加工农业劳动情况要有书面鉴定意见,存入学生档案。
劳动教育领导与管理
  一、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
  各级领导都要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各区(县)、学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建立强有力的劳动教育领导体制,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安全保障,有检查评估的管理制度。
  二、建立劳动教育基地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工业劳动、农业劳动,财贸等行业的劳动基地。与劳动课教育相配套。区(县)要建立若干个劳动教育中心,区(县)劳技教育中心要成为劳动教育实践操作、研究指导、师资培训及劳技测试的中心。
  各街道、乡镇要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充分挖掘社区内的潜力,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创建各类劳动基地。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校都要建立一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各校要配备专职劳技课教师,鼓励有专长的教师兼任劳技课,还可聘请校外的能工巧匠担任劳技课教师。同时,要以班主任为核心,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劳动实践。学校应当为劳技教师的学习进修创造条件。对班主任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劳动的工作状况要列入考核内容。
  四、重视劳动教育的教育科研
  区(县)教科研部门要重视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教研室要组织劳技教研活动,培训劳技师资,开展劳技竞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科研室、德育研究室要把劳动教育的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五、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协调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劳动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注意发动社区关心、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为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创造条件。
  学校领导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重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又要依靠家庭、社区等方面教育力量。
  六、确保劳动教育经费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确定劳动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列入预算,确保到位。
劳动教育评估与考核
  评估考核工作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评估,发挥导向功能、监督功能、示范功能和激励功能,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根据以劳树德、以劳益智、以劳育美的原理,从认知(懂不懂)、德行(肯不肯)、技能(会不会)、习惯(做不做)四个方面指导评估工作,使劳动教育阵地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养成自动化。
  学校劳动教育管理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领导重视、课程设施、劳动基地、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制度建设等方面。劳动教育管理见评估附表(一),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第。
  劳动课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时计划、备课教案、成绩记载、劳技评价等项目。劳技课教学评估见评估附表(二)、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第。
  学生个人劳动教育评估以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质量、劳动习惯为主要考核内容,评估见附表(三)、(四),进行等级考核,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
  评估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社区为依托,家长为后援的双向评估模式进行,即自下而上的自评、互评与自上而下的教师评、社区基地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民主评定。评定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评定学生。
附表一  学校劳动教育管理评估表
评估项目 评价内容 评 价 标 准
能达到5 基本达到3 尚未达到1
组织领导 学校劳动教育有人分管,建立分级管理网络
每学期制定劳动教育工作计划,有定期研究制度,有资料积累。
领导每学期深入课堂听课3——5节
课程设置 按规定开设劳技课,并列入课表
劳技课做到专课专用
劳动实践基地 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校内)劳动实践基地
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公益劳动)
对学生参加社会(校内)劳动情况有记载、有评价
教学设备 有固定的专用劳技教室
按要求基本备齐劳技课教学工具及设施
师资队伍 有稳定的劳技课教师
重视对任课教师的业务培训
定期开展教学研究,评比活动
奖励制度 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结合
与评选文明(示范)班实绩结合
与评选三好学生,优秀队员条件结合
教育特色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特色并有显著 成效(加10分)
等 第 总分
等第指标:100—90 优 75—65 中
  49以下 不及格
  89—80 良
  64—50 及格
附表二  劳技课教学评价表
教师   任教班级   学生人数
考  核  内  容 等  级  指  标
能达到5 基本达到3 尚未达到1
有学期课时计划
备课教案目标明确,进程清晰
教学中注意课内指导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对学生的劳技成绩有检查评价记载
学生劳技评价与品德测评结合
80%以上的学生有3次以上的劳技课的成绩记载
80%以上的学生有3次<;90%学生劳技成绩达合格水平
<;95%
学生能按时按要求完成劳技作品制作
等 第   总分
  优 40—35
  及格 24—15
  良 34—25
  不及格 14以下

分享到:

相关信息